王楚钦怒斥跟拍粉丝国乒“饭圈化”产业链需断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王楚钦怒斥跟拍粉丝国乒“饭圈化”产业链需断根

2023-11-25 行业资讯

  《共同体》是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联合体育大生意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以“求同存异,聊聊大家共同关心的体育热点话题”为口号,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栏目期间播出。

  早前,乒乓球运动员王楚钦在WTT兰州站夺冠后被粉丝“怼脸”跟拍。王楚钦直接怒斥对方,要求停止拍摄。随后多位运动员在社会化媒体上发文,表明拒绝粉丝接机、跟拍、代拍以及跟踪等越界行为,粉丝和体育明星之间的纠缠再次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11月13日,第138期节目讨论体育界地饭圈化行为,参与的三位“闲话者”是中国之声记者张闻,《乒乓世界》编辑部副主任边玉翔,体育大生意大湾区总监谭力文。

  张闻:今天聊聊体育迷群体当中的饭圈化倾向,最近一段时间我确实是注意到很多运动员都在发声明,表示饭圈的文化已经影响到自己,比如女篮运动员杨舒予,她发文拒绝粉丝来接机,而且直接表要想见我的话,咱们在球场上见。除此之外,乒乓球运动员王楚钦在机场被贴身跟拍之后,也是直接怒斥对方。这两件事先后登上了热搜,也让体育饭圈化的问题再次引发了关注。我们第一步做一个定义,什么是体育迷?什么是粉丝?什么是饭圈?边老师,您觉得体育迷和粉丝的界限在什么地方?

  边玉翔:这几个群体可能对体育都有非常深的热爱。最大的界限我觉得在于除体育赛场之外,粉丝的一些行为与体育竞技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在机场和酒店跟拍,这种行为介入到体育赛场以外的空间。以前可能只在娱乐明星受众群身上才看到这类现象,现在也开始慢慢地的在体育领域上有所体现。

  张闻:如果我没有跟踪这一类的私生饭行为,但是我加入一些组织,比如某球员粉丝团,这样算粉丝吗?粉丝和体育运动里常常会出现的“球迷”称呼,英文都是同一个词,但中文语境中两种称呼之间的分歧在啥地方?力文怎么看?

  谭力文:其实我觉得粉丝跟球迷两个群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是否只关注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比如我是某运动员的球迷,我只关注他在场上的一个竞技表现,他在场下的生活并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只要关注这一场比赛或者下一场比赛,他的对手是谁、他的发挥怎么样、他能够打出怎么样的表现、能够拿到什么样的成绩。这种我就偏向于认为他是球迷。而粉丝的话,我个人觉得可能是更被运动员的个人气质或者某些特质所吸引。

  张闻:好像和其他运动项目相比,在乒乓球球迷群体里面,粉丝甚至是粉圈的面相展示的更多一些,边主任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边玉翔:我认为某一些程度上是这样。乒乓球是中国国球,在最近几代人里都有特别好的群众基础。再加上乒乓球市场化推广的赛事也比较多,年轻人群体中喜欢乒乓球的会比其他运动项目多一些。

  张闻:我跟您的想法差不多,好像乒乓球运动员何时都会上热搜。我们对于运动员上热搜的认知,一般都是在举办大型综合赛事的时候,比如奥运会、亚运会,或者是某些单项的世锦赛。但是我发现,最近有一些乒乓球运动员即使没有比赛,也总是上热搜。所以说,在某一些程度上他们不单单是运动员,更是偶像。一般的运动在比赛期间才有相关新闻,如果是以偶像的身份,那么他的衣食住行,在粉丝的眼里都是新闻。但我自己觉得偶像和顶尖运动员之间是没有冲突的,或者是说处理得好就没有冲突。

  张闻:我做了一些调查,曾经尝试和乒乓球球迷或粉丝团体接触,我发现他们特别有组织、非常有公关意识。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原则就是不给运动员招黑,通过个人的行动给运动员拉好感,比如说做公益、制作一些有意思的二创、做图等等。而这些技能点,其实很多是从娱乐圈平移过来的,如果处理得好,这些都是能正向的行为,但同时可能有一些过激的行为也进入到这个圈层当中。边老师入行前就是乒乓球迷,据您从业之后对业内的观察,乒乓球迷里偏粉丝向的群体是从何时开始越来越多的?有没有关键的时间节点?

  边玉翔:乒乓球作为国球,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受到特别多国人的喜欢和追捧。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人表达对乒乓球喜欢的不同方式。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则是“粉丝化”现象出现的节点。里约奥运会之后,可能是由于中国乒乓球队常年的成绩累积,包括在大赛上表现出色,更多年轻的球迷开始现场观看乒乓球赛。他们会带横幅挂在看台上,就像足球比赛里的TIFO一样。

  另外,各个粉丝组织在互联网上或者在线下比赛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支持自己喜欢的运动员的态度越来越鲜明。可能在以前大家也有这样鲜明的态度,但是由于时代和工具的局限,大家并不能那么直观地展示出来。2016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扩大展示了这种现象。

  张闻:为什么里约会是一个关键的节点,一个是就像您所说的一代新人成长起来,那时候最大的“00后”已经16岁了,接近成年,慢慢开始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热情。第二是恰巧在里约奥运会的时候,中国乒乓球队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双子星年代”。通常来讲双子星非常有话题度,也容易被偶像化,特别是两个人同时都是世界顶尖。三是里约奥运会之后,乒乓球市场化、商业化,例如推出WTT等IP。乒乓球迷可以更经常地去接触赛事和运动员。力文,您觉得市场化是不是造就更多粉丝的契机?

  谭力文:在里约奥运会之后,逐渐进入短视频时代,观众能通过短视频更加了解到了这些乒乓球运动员,他们的魅力也自然而然地吸引了更多年轻的受众。

  张闻:可能大家会有一个疑问。在娱乐圈里,在某种程度上,粉丝可以影响偶像。甚至在一些节目中,粉丝是托举偶像最重要的动力。但是运动员的成绩是靠自己打出来的,粉丝会影响到运动员吗?球迷和运动员之间应该怎么保持距离?

  边玉翔:粉丝或者球迷的行为,一直都会影响到运动员。例如球迷在现场为自己喜欢的球队或者运动员加油,会鼓舞运动员的发挥。而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球迷赛场外的行为也会与球员产生互动。我认为优秀的运动员应该在这种时代的锻炼下变得更加的强大,排除内心杂念,追求更好的成绩、更高的舞台。

  边玉翔:最好的接触运动员渠道就是在赛场上去为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和球队去加油。除了运动场之外的场合,其实都不太适合去私下接触。

  张闻:实际上在娱乐圈,理论上说偶像也不应该接触粉丝,这种接触粉丝的行为叫“私联”。我还有一个困惑,有一种粉丝叫“事业粉”,他会对偶像提出很多他自己的个人意见,比如他觉得你不应该接什么戏、你应该马上出来接戏了、你应该进组了。他希望他的这些意见能够影响到偶像团队的一些具体决策。这两年在运动员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现象,一些粉丝觉得为什么我喜欢的运动员他现在没有教练,或者他为什么和别人共用教练。边老师您怎么看?他们想要影响比如国家队的排兵布阵,是否越界了?

  边玉翔:我觉得首先这些现象体现了这些球迷和粉丝,对队伍和运动员特别的关心关注。第二点就是涉及到专业领域,我认为大家要保持一定的理智,专业的事情一定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尤其是在专业的竞技体育,有一套自己竞技体育规律。

  张闻:其实粉丝疯狂追星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利益关系,比如让王楚欣很困扰的跟拍和代拍,背后实际上是存在一条灰色产业链。王楚欣一张照片经过代拍人员的层层加价,有可能最终变成一件天价商品去出售。力文,你觉得应该怎么样去阻止体育界这种饭圈文化,阻止有人把这一套灰色产业直接平移到体育圈来?

  谭力文:从粉丝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应该坚持一点,就是不能每时每刻都想要跟踪他的信息,就像边老师所说,我想见他的时候,我就在赛场上见就好了。至于跟踪或代拍运动员的日常生活、满足自己私欲的行为,或者可以由一些相关体育部门牵头联系相关执法部门,调查背后的产业链。比如从那些在煽风点火的所谓“粉头”出发,因为某些粉头可能就是一名既得利益者,如果他通过买卖这些照片就能够获益,他自然就会去煽动慢慢的变多的粉丝去找代拍,然后加价倒卖运动员照片。如果能从源头出发截断,我觉得可以减少代拍、跟拍行为的发生,帮助运动员减少相应困扰。

  张闻: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的观点更激进一点,我觉得如果我成为某位运动员的粉丝进入到粉圈,其实不太容易形成像两位所说的这么好的心态,只关注赛场表现。因为你一但入圈,圈子就会对你产生影响。同时这个圈子也是排他的,小群体如果想越抱越紧,一定要树一个对立面。对立面可以是跟这位运动员水平相近的对手,还可以是对我们这个群体有意见的其余群体。如果你加入了这样一个圈子,就很容易进入到信息茧房。你所了解的一切,甚至你认为的是天大的一件事,在外人眼里可能就是一件小事。但没有办法,因为你已经进入了茧房,在这里它就是一件天大的事儿。

  除此之外,如果你粉的运动员从事团队运动项目,比如排球或者篮球,那么你的对立面不仅是运动员的对手,也有可能会是他的队友。因为在一些偶像团体里面,不同成员的粉丝和粉丝之间是有严明的壁垒的。在粉丝的圈层里,连你的队友都会被树为一个对立面的话,如果它在某种程度上反噬了队伍,它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觉得大家无论怎么迷,只要不侵犯运动员的隐私权,我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进入这个粉丝圈,我个人是相对而言比较谨慎的,不知道边老师怎么看我这种心态?

  边玉翔:我觉得你这种心态挺好的,但是大家要有一个认知:我们不管喜欢哪一项运动、哪一位运动员,我们希望从他身上得到更多正向的激励。千万要保持警醒,不要因为这件事情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太多的负能量。从运动员身上汲取到正向的东西,激励到自己,我觉得这个才是最有意义的。像我们团体一定需要对立面的观点,我觉得是大可不必的。

  张闻:对,而且我认为一旦你真的迷上体育这件事本身了,你进入到赛场观赛,理论上别说是队友,有时候是真心会为对手鼓掌的,因为那种激烈的交锋和最高水平的运动员之间的高水平的较量,会让人沉浸其中,它不会产生对立,反而会磨平一些隔阂,这才是体育最大的魅力。

  张闻:体育吸引了这么多年轻人来关注,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运动员影响力越来越大了吗?

  谭力文:我觉得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但其实这又是一个矛盾的地方,因为在以前体育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人关注的时候,可能有一些运动员更希望自己能够被外界所关注。但现在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人又会过度地去关注这些运动员。比如说粉丝们可能不仅希望关注自己偶像在场上的表现,猎奇的心理驱使他们对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也有了更多的兴趣。

  张闻:确实,现在饭圈文化已经对很多运动员造成了特别大的困扰,我们开篇的时候就已经说过,樊振东,王楚钦和杨舒予等运动员都通过公开渠道表达拒绝粉丝过度侵犯他们的生活。从体育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讲,这种行为该怎么样去避免呢?

  边玉翔:首先,过激行为大家一定要坚决。因为这个东西不光是针对运动员或者其他领域的明星名人,哪怕是普通人,这种行为都对别人的私人空间造成了侵犯。所以这个大家是一定要的。还有例如机场代拍、酒店跟踪这类行为,我觉得它已经不仅仅是不礼貌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的。我觉得上面这些过激行为,一方面是呼吁政府和各种管理机构出台可行的管理措施,保障我们所有人、尤其是运动员的相对合理的个人空间。除此之外,我觉得体育经纪人可以给运动员一些指导,帮助运动员处理好和外界的沟通关系。我觉得体育经纪人在这种事情里是有一定的专业操作空间的。因为运动员的专项不是和大家打交道,可能也不擅长在公共场合去表达自己。但是如果有经纪人或者经纪团队,在这方面可能会做得更得体一些。

  张闻:我们已经进入到了自媒体传播的时代和短视频的时代,任何一个领域表现非常出色的人都会拥有自己的粉丝。演员有粉丝,歌手有粉丝,运动员也有粉丝。但是做运动员的粉丝和做演员歌手的粉丝是否有不一样的地方?

  边玉翔:拿表演型的明星和运动员来相比的话,我觉得重点是要理解运动员的特殊性。某种程度上他承担了一种使命,就是在国际大赛为国争光。可能我们喜欢运动员也是喜欢他能为祖国、为集体带来荣誉。运动员并不是以表演为第一位,很多时候要承担更多复杂的压力。我觉得大家喜欢体育明星的时候,需要了解这些情况。不能完全像对待表演型明星那样,对他们提出在赛场以外的过高要求。有一些偶像,他就是要和粉丝达成亲密的关系,以提升自己的事业,但是运动员更多的压力是在运动成绩上,是在自己的竞技能力的提升上。两者有这个方面上的区别。

  张闻:这让我想起,在某些粉丝看来,他的偶像在社媒上发布就叫“营业”。但如果是运动员,真正的“营业”肯定是在赛场上。如果粉丝认为营业还不够,要求运动员这个月还得一个,似乎有点过分了。喜欢运动员的粉丝多少还是需要增加对运动了解,比如比赛时的加油礼仪,比如项目专属的观赛礼仪。例如网球和花样滑冰就对观赛礼仪有一定要求。虽然有些刚刚接触这个项目的年轻人并不太了解,但也应该增加学习。

  边玉翔:乒乓球其实也是一样。在运动员发球或者击球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安静,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发挥。我特别鼓励和希望大家从喜欢看球,到逐渐体会到这个项目的魅力,再到后面大家可以拿起球拍去尝试,更深地体会这项运动的难度。这能让我们更加理解自己最喜欢的球员和队伍。有的时候我们光在外围看,只能体会到一部分,当自己真正参与到这个运动中,知道这个球在打到关键时刻,每个人心里都会紧张,才能更好地理解运动员在场上的发挥或者出现的各种情况。

  张闻:您说得特别到位。有一些运动,你作为一个观众的话,能大致看明白,比如说足球、篮球。但乒乓球是一项技术非常细微的运动,如果你不会打乒乓球,很多球的处理是看不明白的。如果你会打球,你看这个比赛是乐趣无穷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这一个话题在这结束也非常好。我想对所有喜欢乒乓球运动或者喜欢任何运动的粉丝球迷说:如果你最终能成为这项运动的参与者,相信你会得到除了粉偶像以外加倍的乐趣。很谢谢两位,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乒出快乐,乒出精彩,爱乒才会赢一乒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