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奥首席专家王国良:探索“地理底板及其服务能力”的可行之路

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案例

吉奥首席专家王国良:探索“地理底板及其服务能力”的可行之路

2024-02-21 案例
  • 产品概述

  武大吉奥企业成立于1999年,正是国内专家为发展中国GIS奔走呼吁的时期。依托武汉大学强势的测绘学科优势,从过去国产GIS的拓荒,到现在对于新型基础测绘、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探究,吉奥公司在信息源自、人才支撑、技术积累、资源获取等方面先行一步。

  在吉奥首席专家王国良看来,从4D产品到实景三维,让一个行业转变思想极其不容易,但这是一个充满了想象、机遇和价值的空间,是行业乃至国家地理信息应用的巨大进步和跨越,有可行的道路,也是必然的选择。

  今年3月,武大吉奥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组织召开了“第二届新型基础测绘高峰论坛”。据了解,第一届会议是在2019年底召开的。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在您看来,行业对于新型基础测绘的理解和推进,有哪些显著变化?解决了哪些主体问题?还有哪些核心困难?

  一是参与的企业多了。2019年召开第一届高峰论坛的时候,从企业这方面看,基本上就武大吉奥一个企业参与、鼓吹,其他多是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两年过去了,业界主要企业大多数都参与到这个事情当中来了。例如,在2021年的中国测绘学会年会上,参会企业几乎都对参与新型基础测绘建设这项事业进行了公司解决方案的推介和宣传。

  另一方面,参与国家试点的地方多了。国家试点已发展到2个省、8个城市,说明地方对新型基础测绘的理解在深入,愿意投身到其中进行每个方面的探索。另外有一些地方,例如广州和厦门,虽然没有申请试点,但已经投入经费和人员,在按照新型基础测绘和实景三维中国的建设要求开展工作了。

  参与的地方和人员多了,对于新型基础测绘的理解和推进都会有巨大的助力。这些变化也表现在学术研究上,大家不仅实践,而且认真地进行研究,再加上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入,现在研究新型基础测绘的论文明显呈增多趋势。

  这两年来,业界对新型基础测绘的认知在概念上基本达成一致,对新型基础测绘的“由地图转向地理信息”的跨越取得了一致,我认为这个转变是巨大的。一个人、一个单位的转变是容易的,但要让一个行业转变思想,是很不容易的。

  要说起核心困难的话,还是思想的转变。过去几十年测绘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使得很多人认为测绘就该那么干,对新型基础测绘的一些概念和认知转变起来很困难,比如会存在很典型的“没有比例尺还叫测绘吗?”这样的疑问。

  王国良:这两年,武大吉奥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大多分布在在两个大的方向:一是新型测绘数据产品的管理,主要是新型数据管理服务软件的研发;二是怎么样才能做好基础测绘“两支撑”能力的建设。

  在软件研发上,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数据模型、新的数据库模型和数据组织形式,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地理底板及其服务能力”新认知,研发了新的数据管理、服务软件系统,已经在几个试点单位部署、使用,反响良好。

  在“两支撑”能力建设上,武大吉奥和试点单位一起,积极将新型基础测绘产品和新的服务能力向用户单位做推介,反应出奇地好,用户们都表示新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帮他们解决了以前很多关于地理信息使用上的困扰,并愿意和测绘部门一起,共同推进新型产品和服务的深入应用。

  具体来说,我们参与了住建部的城市体检和宜居性评价课题,确立地理实体作为其指标计算使用的标准数据,为其提供了最为简洁直观的空间计算方式和能力,使空间计算融入其数据分析之中,在用户感觉不到的情况下完成各类指标计算;我们参与了社会治理行业标准的制定,将地理实体作为其工作的基础和基底,用地理实体做锚点,清洗地址数据,使深圳、杭州、西安、嘉兴等地的社会治理行业的地址检索准确率达到95%以上;在助力防疫方面,嘉兴市的地理实体数据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力支持,在市政府决策命令下达一个小时内,准确到楼栋的疫区防控地图就送到了指挥部。因此,我们提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居民社区基础设施数据获取和利用规范》标准组将新型基础测绘数据作为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我们在深圳宝安和当地政数局合作,探索了一条地理实体数据作为底板支撑政务大数据清洗关联的可行之路……

  4D产品,定义的就是图件,因此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就被大家理解、接受。现在要求的实景三维,产品形态不仅包括可以看得见的那一部分,也包括看不见的一部分,而恰恰看不见的那一部分是关键所在。

  前面说到,现在基本上业界主要企业都参与到新型基础测绘里来了,但明显地看到,一些企业的宣传品主要聚焦于能够正常的看到的那一部分,忽视了看不到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部分企业聚焦于三维数据生产,大力宣传其三维技术如何成熟、先进,大力宣扬三维产品如何美观、漂亮,其实正是其忽略了这次新型基础测绘转型的核心要义,没有在认知人类生存环境,用合适的空间信息建模和表达这个地理环境方面做深入思考。

  不是说看得见的那一部分不要做,而是说我们以前就特别擅长做看得见的那一部分,但事实上,只有这一部分是不能够很好的满足用户需要的,因此需要在语义、业务关联、场景分析等看不见的方面做加强,要补上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的短板。

  测绘主管部门下达测绘生产任务,各家公司参与建设,但测绘主管部门不是这一些产品的最终用户,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的测绘产品是为谁生产的?

  要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需要业界企业和测绘主管部门一起努力,一起面向真正的用户,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贴近用户场景,走出“自说自话”的窘境,走出一条“因需而变、随需测绘”的新路。

  可以说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由一个个地理实体构成的,但是作为基础测绘需要构建的地理实体,则是其中的一个子集,地理实体的选择,就不能随意。一定要和用户群体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格外的注意那些我们以前忽略,但用户迫切地需要的地理实体对象,最后总结出一套最适合当地发展的地理实体数据集合。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维度,可以是二维矢量形式、三维模型形式、表面模型形式、影像形式等,根据地区的发展阶段、急用先行、多快好省,未必一定要全域开展耗费巨大的三维模型建设。

  这就要求我们测绘主管部门、企业主动服务,着力推进,大力推广,边建设边应用也是有效推进实景三维建设的成功经验。只有用户说有用了,我们的新型数据产品才能够有继续深入生产、扩展的动力和条件,才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标准。

  王国良:自然资源部成立了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专家组,由陈军院士牵头。陈院士组织专家组提出了实景三维建设的全景技术架构体系,也包括若干项核心技术,将指导未来实景三维中国的建设。

  正如陈院士所说:实景三维建设,绝不是传统测绘产品的简单组合,而是我们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地理环境的一次重新认知。这一次的重新认知将催生一棵新的技术树,有许多的关键技术需要去面对、去攻关、去克服。例如地理实体语义化技术、地理知识图谱构建技术、三维空间分析技术、大规模三维模型可视化技术、大规模实体自动化更新技术、地理环境变化感知和发现技术、高性能空间计算技术等,都是一些值得探讨和钻研的核心技术。

  我个人认为,核心技术是跟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不同阶段和建设内容相关的。就目前而言,最核心和急迫的是研制新的时空数据模型,解决时空对象的数据抽象,替换原来OGC简单对象模型,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生产的需要。紧接其后的是新时空对象模型的数据库存储模型设计及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两个需求目前比较迫切。

  王国良:我们大家可以想象得到,在未来逐渐建立起全国的统一地理底板之后,我们的祖国的地理信息应用会得到一个巨大的进步和跨越。全国性的地理信息关联将发挥强大的信息整合、清洗能力,原来需要人工操作的很多空间计算、统计、分析、制图工作实现自动化,效率的提高使得地理信息无处不在,真正体现地理空间信息作为基础设施的地位,各行各业都会因为空间地理信息基础设施的普遍应用而受益,体现出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可以预见到,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将会在诸多行业与行业应用深层次地融合,应用场景范围飞速扩展,老系统、老数据的升级改造和新系统、新数据的建设会并行存在,这些都是地理信息企业能发挥特长的地方。可以说,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千亿级的市场空间已逐渐显现出来。

  王国良:武大吉奥将秉承一贯的创新宗旨,积极在各个层面参与到新型基础测绘建设上来。

  首先,在研发技术上加速新型GIS和新型时空数据库的研发,适应这个时代对地理信息提出的新要求。具体来说,今年会加速测绘和自然资源数据一体化的研发工作,到明年,会有一个全新的GIS软件产品推向市场。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参与到各个试点的建设中去,把公司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其次,我们将更努力地去捕捉新型基础测绘变革带来的市场机会,为新型基础测绘产品在别的行业和领域的应用进行开拓,寻找市场的蓝海,我们也坚信这是正确的出路所在。

  再一方面,我们将依托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的平台,团结和组织业界同仁,共同为新型基础测绘事业建设建言献策、添砖加瓦,为新型基础测绘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乒出快乐,乒出精彩,爱乒才会赢一乒到底!